过年往事之“讨饭”

我的家乡古渎里,“渎”字是码头,传说在我爷爷的爷爷那时是商贾云集的江南水上交通要道!如今看看,也不过就是几个破镇围着一条破河,早已读不出繁华,孩子们一代一代长大后都远走高飞了,飞到了上海,飞到了南京,飞到了海外,还有我这样不靠谱的,就飞到了杭州!
记忆中虽不繁华,但确是记忆满满的鱼米之乡,不缺吃不少穿,还遇上了改革开放有了精神生活买了电视机看了第一部西游记!但即便如此,你也无法体会什么是优越感,你还是会莫名讨打!父母苦口婆心也无法跟你解释为啥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直到年关将至,一波波的外乡人陆续涌进村镇来讨饭!
腊八节,第一波到来的讨饭人士,率先占领了闲置的公家库房,他们中有男有女有娃。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对他们还算客气,上门来讨饭的,这天都喝上了滚热的腊八粥!偶尔巷子里冒出一个大嗓门:“你讨饭连碗都不带啊?” 在任何年代,不专业都是要挨骂的!讨饭带碗是起码的职业精神!
我对那个住满外乡人的库房是特别地好奇,总觉得里面热闹非凡住着十几口人的大通铺我也特别想住进去又怕我妈打死我!所以我总远远地观望!里面有个孩子跟我差不多大,她妈很宝贝她,从不打她,还老抱着她!有好几次我妈打完我,我就想去库房叫别人的妈妈带我去讨饭!
话说讨饭大军进村后,每日饭点即出来挨家挨户讨热菜热饭,今天这家明天那家,讨饭的都记着各家的门,前日讨过的便不再讨了,换别家!通俗点就是不能光盯着一只羊薅它的毛!主妇们把家里孩子穿小了的衣服也送给他们的孩子!有时候还要给点糖果花生零食,或者在他们褡裢里面装上一碗米,甚是和谐!几天之后,这批外乡人便不知何时悄悄离开了,去了别的地方或是回了故乡!
不几日,另一波讨饭团再次入驻!剧情大抵和第一波雷同!
再几日,第三波入驻…..
主妇们明显开始烦躁起来!以往从不关门的,现在开饭要先关门了!最倒霉的是住在库房隔壁的那家,总是首当其冲,但凡来了讨饭的,第一站必去她家哈哈哈哈!主妇们已经产生了默契,听到邻居家大吼:“怎么又来了”,后面几家立即关门!来不及关门的就礼貌地耍赖说:“请多走一家!”意思就是我家没有!可怜有的主妇刚好在坐在马桶上,来不及关门,一抬头,讨饭的已经进来快走到跟前了,一览无余吼吼吼!关了门的也好不到哪儿去,有时候大半个时辰过去了,想想肯定走了吧,嘎吱~门一打开,亲娘哎,还站着呢,她正视你的双眼,让你那句“多走一家”都不好意思说出来!除非你是泼妇!我妈是这样说的:“走开!走开!多走一家!多走一家!”
哎…我妈就是这样,没文化爱撒泼!不读书不看报!云龙的老婆和她在河埠头洗鞋子拌嘴,她一张嘴我妈就给她一板刷,一张嘴就给她一板刷,架还没吵,嘴已经打肿了!连竞技精神都没有!不像我奶奶有内涵!
我奶奶生于清末日俄战争那年!乃是地主家大小姐,读过书!弟弟是国军军官后来失散了,哥哥败家子吸白粉,卖完房子把妹妹嫁给了我爷爷当了童养媳!读书人哪能认命啊,她后来当了妇救会主席!抗战时,拿嫁妆带来的银元贿赂翻译,救了一屋子藏在她房里的菇凉!我奶奶有一副菩萨心肠,兵荒马乱的日子还领养了一个女孩,加上自己生的一共4个,真不知道怎么养活的!上天垂怜,她48岁又生了我爸这个唯一男丁!怕自己活不了那么久,我爸刚满18岁,便胡乱抓了我妈成亲!我妈她姓胡!
话说我奶奶见讨饭的来,是要请人走进堂屋,坐上八仙桌,她亲自上厨给人做一顿的!有一次做的卷饼,里面滚着菜啊肉啊,连我都没吃过!奶奶说那个是给北方人吃的,你吃米饭就行了,馋得我恨不得去讨饭!无奈这种事情多搞几次我妈就发飙了!把灶上的火柴藏起来,就没法生火了!泼呀!
毛主席表扬雷锋蜀黍时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年一度的讨饭季节临近尾声时已经是正月半了!人们不仅娴熟地对讨饭的说“多走一家”,还连表情都没有了!
我家娶嫂子后,有一天突然进来一个40来岁的女人,说着侉话,我妹妹头也没抬学着大人回了一句:“多走一家!”后来对方辩解了很久,说她不是讨饭的,她是我嫂子的姑姑,来看她的!这么尴尬不靠谱的事情发生后,就被人笑了很多年,我妹妹至今不想承认这件事,我发了一个红包给她才让写出来!这事其实不赖我妹妹!那年头靠外表很难辨别普通人和讨饭的区别!我家还海外侨胞呢,我和妹妹的花棉袄被刺槐树枝挂破了,半拉棉絮拖在屁股上,我妈忙赌博不管,我们在地上摸爬滚打看上去还不如讨饭的!
那是我小时候亲眼所见的讨饭流程!再过了几年,讨饭的就不太正经了!粮食富裕了的我妈常感叹:“哎,讨饭的都不要饭了!”他们突然出现在你家门口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在门上贴一张财神!然后就开口要钱!我妈那么泼的都被逼得没办法了乖乖交钱!你敢不要财神吗?
除了外乡人来讨饭,还有本地口音的特殊客人,唱道情的!你们见过吗!竹子做的一个高筒,中空,托在左手掌中,用手指敲击底部,打出节奏!右手执U型竹子片,打出清脆些声音!然后就开唱!这个就好玩了,例如你一家都在吃饭,他能编词唱出来把你全家都夸一遍!主人家自然很高兴,就塞钱进他的竹筒里!整个过程,道情艺人的手都不曾碰钱,不卑不亢,文雅得很!我有一次一路跟着看他唱跟到邻村好晚才找到路回家!除此之外,形式雷同的还有“唱春”的,就是和“苏南滩簧”一脉的,那乐器很闹腾,现在都入选非遗了!人们称那是艺术,可是小时侯一并在脑海里都是讨饭!到了下午,你刚想睡会儿午觉,有人扶着瞎子拉着二胡又来了…
这就是儿时的过年记忆啊!不止烟花爆竹,不止宰杀牲口,不止新衣新岁!还有那个年代里不可或缺的真正的讨饭季!
突然想起这万家团圆的日子,我的电商偶像鬼脚七出家了,他还在路上行走讨饭!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年夜饭在哪个有缘人家化缘?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文学与休闲, 连载与故事
也勾起我儿时回忆。那时要饭的,常常背着背篓,走乡串寨,要的真是面或米。一般人家,往往给一两碗米,倒在他的口袋里。偶尔还拉两句家常。大人们往往要求孩子们看着狗,而孩子们往往会远远好奇地跟着看那要饭者,直到送到村口。晚上,父母往往会激励孩子;好好读书,只要你能考上,爸爸讨口也要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