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过自新三法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讲到改过需发耻心、畏心和勇心,前文已有介绍。改过自新,本就不易。有心改之,还得付诸行动,寻找自身欲改之行为习惯,一一检视,设定目标,订下计划,主动为之,而非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为此,袁先生又提到改过之三法:“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一,从事上改

列明自己的过失,一一戒除。如以前爱睡懒觉,从今天开始必须要早起,并设置闹钟催逼自己。又如以前喜欢动辄发怒,现在则要戒除,甚至每日提醒或让他人提醒自己控制情绪。又如突然决定戒烟,抛出所藏卷烟,并砸碎打火机,信誓旦旦,逼迫自己远离吸烟者。这些都是就某事而改之。但往往是从外强制,没有从根子上根除,往往很难长久奏效。一时兴起,来得快去得也快,热情过后,便又回复旧状。或者刚戒除这个坏习惯,又养成另外一个坏习惯(比如通过喝咖啡来戒烟,可能最终烟没有戒成,反倒养成了每日过多饮用咖啡之坏习惯。)

二,从理上改

善于改过的人,在就事而改之前,先要明白为什么改的道理。若能真正说服了自己,则从内到外而改之,自然更妙。袁先生举了戒发怒的例子: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三,从心上改

千般过错,往往都由心而造。所谓大人者,不改其赤子之心也。许多的过错行为,都是孪生并行者。正如俗话说烟酒不分家,往往坏习惯会相互派生出去。若一一改之,则如同那个打老鼠的游戏,按下这头,另外一头又出现。而若一心为善,克己复礼,则一切邪念恶性自然消逝。当你迎着光明而去,自然将黑影甩在了身后。过由心造,也由心改,所以孟子尝大声呼吁:求其放心!

三种方法,效果不同。袁先生评价说:“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推荐0 recommendations发布在修身与成长, 连载与故事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4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申时恒
2018/04/12 20:57

“赤子之心“人一旦世故,就无趣了。

茉莉
2013/08/31 13:59

所以圣经说:生气不可 发怒,不要给魔鬼留余地。

删除用户
删除用户
2013/08/30 23:02

看来正心为上。想起读过≪大学≫关于正心的描述,转来印证一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4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